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 » 学钢琴:先理解音乐,还是先学习技能?

学钢琴:先理解音乐,还是先学习技能?

毋庸置疑,感受系统的培养不只是建立在弹奏曲目的积累和手指技巧训练,着重是学习意识的树立。诚然,练琴是培养感受系统的必然途径,但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其思维方式会随时发生变化,于是怎样练琴也会跟着产生变化。因此,掌握其变,就成为如何打造琴童感受系统的关键。简言之,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造就符合实际需要的感受系统,为的是使琴童有更好的发展,而不是束缚琴童,教学不是刻舟求剑的管教。

学钢琴:先理解音乐,还是先学习技能?

我从教学实践中感到,要让琴童养成一个好的学琴习惯,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让他们理解弹奏技巧。钢琴弹奏技巧是十分具体的,相同的技巧,发生在不同的乐曲中,就会生发不同的音响效果,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如跳音技巧,在《欢乐的牧童》中,跳音要质朴、奔放,展现草原民族那热情、自由的性格特征,因此弹奏跳音时,指尖要渗透到底,果敢俊朗;而《牧童短笛》中的跳音,需要展示的是另一番景象,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在田间漫游,因此,指尖似画笔,用跳音与连音相辅相成的弹奏技法勾勒出一副淡淡的水墨画,但不是静态的,它需要动,让笛声来打动人,那就要用跳音技法着力表现笛子的音色——清脆、嘹亮,传递出一种空灵、洒脱的美。可谓乡村之美,即山水之美,唯牧童短笛,便得之于心而寓之于乐。

可见,如何让琴童学技巧成为启蒙教学的一大重要课题。是让琴童先理解音乐,有先入为主的学习印象?还是先学习技能?这恐怕会让很多老师感到不好把握,有老师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法授课、但不少琴童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自身的音乐感受能力颇强,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弹起来很累,表达不到位,明显缺乏技能支撑。为此,有老师觉得音乐的表现能力应该建立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上,而感受力强的琴童正需要扎实的技能,不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不少老师十分强调基础训练,通过音阶、琶音等练习,塑造琴童独立、灵活、均匀的指触能力,为技巧夯实基础,而琴童也认真练习,这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偏偏让人不期而遇!时间一长,这样不免刻板化的训练,渐渐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异化,当作只是有规律的手指操,一旦正式演奏乐曲时,就什么都派不上用场了。整个弹奏亦步亦趋,没有一点音乐感,几同流水账。显然,这都是琴童没有从老师的要求中摆脱出来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像学舞蹈,一意在把杆上练形体,但如果只是凸出肢体的优美,却不知道与音乐节奏的对接,那也无法展现优美的舞姿。或是这二者之间的道理是相通的,学琴的主旨,必须让琴童懂得理解学习训练的目的,让琴童进入自主的状态,不然,一切形式的劳作,可能都会落空!

当然,琴童出现的这些问题错误,也可以解释为他们尚未掌握熟练的技巧,因此未能融会贯通,以致失误。但作为老师最好面对这样的现象多加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那就可能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了。

我前一次去该校观摩琴童演奏时,就发现很多孩子都准备得很充分,看得出,他们平时练得很努力,全是乖孩子。但我却提醒这些老师,请他们是否看看这些乖孩子的另一面:乖孩子往往会以好孩子自居,他们追求完美,这似乎无须受到指责。但在这种“自居”的心理支配下,他们是否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努力练琴,是自己真心喜欢音乐吗?不!虽说并非百分之百,但大多只是习惯这样做而已。事实上,他们年龄虽小,但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的价值观——知道什么样的表现能被老师赞赏认可,于是努力去追求实行,以求得到老师的认可。我无意批评这种价值观的优劣,但很明显的是,久而久之,不少琴童会让这样的“被认可”束缚住,甚至不敢表现自己。但老师又往往忽视这一点,认为这样的琴童认真、努力,因此对他们寄予更高的要求,自然地加深教学的进程,对他们心理环境的培养却几乎全然不顾。当时,我猛地顿住话题,对此大声向老师们提问:你们了解这些琴童真实的内心世界吗,他们学琴的理想是什么呀?一时间,全场鸦雀无声。就在这片不同寻常的安谧中,我又接着说,有心理学家指出,成功经验愈多,理想追求就越高。但按照这样的心理学比对,是否符合我们当下的教学实况呢?恐怕未必!现实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贯遵循“纠错误,抓不足”“抓短板,促发展”的规则,这虽然让琴童的弹奏水平获得一定的提高,但这种提高只是让老师的经验单一地转移至琴童,与琴童真实的内心世界并不融洽,也就是说老师的经验没有得到实质性认可,只是被机械地复制。这样的复制使得琴童常常小心翼翼,一种害怕失败的心理油然而生!由于害怕失败,因此虽学习认真,但每当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演奏时,就不由会觉得紧张。平时,他们只是丁是丁卯是卯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表面上专心于练,但实则多为被动学习。由于整个学习流程处于被动状态,这就使得他们不会专注于乐曲是否动听,而显得刻板,总是怕出错,更不敢在弹奏中加以自我发挥。结果呢?许多琴童在看谱弹奏时,就无法上升到听辨自己弹奏出来的声音,因为他们的用心不在于自己的弹奏,而是一味系连于老师的评判,使他们丢失了自己的思维空间。无疑,自我意识得不到充分发展,那么情感就会受到压抑,这是一种必然。

没有情感的弹奏是失败的,情感需要由“我”为主导,而没有“我”的学习习惯,虽然也使得学习不断进步,一曲曲地学,一曲曲地练,仿佛顺理成章,以致小小年纪,便将钢琴教材练了一大堆,学会了很多乐曲。但事实上,其实际水平并未获得实质性的提高。这看起来是琴童个人的学习问题,但却应当从其教学环境中去寻找引发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摘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琴童的秘密》(潘东音|著)

赞 (1)

猜你喜欢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