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琴 » 经验分享 » 金奖得主的背后——琴童妈妈经验谈

金奖得主的背后——琴童妈妈经验谈

第一届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

编者按:

第一届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精彩闭幕,三位中国选手包揽金奖。就他们的老师、家长如何培养他们,本次大赛新闻报道小组特意抓空,短暂了采访了这些参加大赛的选手及其指导教师、家长。

任何成绩的获得都是来之不易,背后凝聚着选手天才的灵感和辛勤的汗水,尤其是指导老师的智慧和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大爱。我们将对金奖选手及其指导教师、家长的采访报告呈现给千万在音乐艺术之路上努力攀登的琴童、家长,呈现给广大音乐爱好者,希望金奖选手背后的努力对大家有所启迪。

关于陈学弘——

第一届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青年组的金奖得主陈学弘来自西北甘肃酒泉。1999年生的学弘在5岁半的时获得了陈妈妈买的一台电子琴,跟着是公务员而并非专业钢琴教师的爸爸启蒙学习。弹了一段时间,大人发现他对钢琴非常感兴趣,学得进度很快,感觉孩子有这方面的潜能。于是一年后变卖电子琴,为他买了一架钢琴,陈学弘从此走上了学琴之路。

陈妈妈认为对钢琴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家长在学琴过程中不要过多强求,寓教于乐非常重要。2007年的一天,陈妈妈一家人带着学弘到北京玩,正巧碰见中国音乐学院举办首届儿童钢琴艺术节,抱着玩玩看的心态参加了,却没想到糊里糊涂拿到了大奖,评委们都惊讶于他只跟着家长学习过钢琴。赛后,他们找了专业教授咨询,老师对小学弘的音乐天赋予以了肯定,于是开始半天练琴、半天进行文化课学习的生活。8岁的时候,陈学弘得以师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教研室主任张欣宁老师学习,3、4个月后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从此跟着张老师学到现在。陈妈妈表示,学弘的学琴经历走得自然而然,并不是非常刻意。

陈妈妈坦言,他们的家庭只是普通工薪阶层,为了专陪学弘学琴,爸爸辞去了工作,仅靠着妈妈当教师的工资支撑着学琴的开销,非常不容易。全家在老家原本可以很安逸地生活,但刚来到北京只能在五环外租一间房子租一架钢琴,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走上专业道路有时候觉得很心酸,如今看着台上光鲜,背后的努力和其中的艰辛只能自己体会。

陈妈妈认为家庭的文化熏陶对于琴童的学习非常重要。例如,此次比赛中所涉及的中国钢琴作品,学弘尤其喜欢。他演奏的中国作品还在国际其他赛事上获过奖: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通往大师之路”以及 中央电视台钢琴比赛上弹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在“小金钟奖”比赛时弹了《皮黄》。陈妈妈是文史方面的教师,从小要求学弘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在古诗词里找语感,就像音乐里也有的语感。她认为,如果不懂中国传统文化与风土人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西北的风情、《皮黄》所展现的中国的国粹京剧,便无法理解。这些家庭背景的影响都对学弘理解中国作品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金奖得主的妈妈,她给出了以下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与其他琴童家长分享:

  1. 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得有耐心,走上这条路就得坚持,没有退路。
  2. 陪孩子练琴过程中家长也应该专心,不要一边玩手机,做孩子的忠实观众,欣赏非常重要,在他进步的途中给他应有的赞美。
  3. 孩子管得太多容易有逆反心理,当他不想练琴的时候不要强迫,可以陪他踢踢球逛逛公园,也让他打打游戏。学弘学琴时也非常贪玩,但他喜欢吃好吃的,于是家长采用奖惩制度引导他完成任务,不完成则不买零食,结果学弘吃得胖胖的。
  4. 学琴的孩子群体生活过得少,可以给他找一些玩伴,相互进步。
  5. 学习钢琴应当走出门去,不应该只关起门来学,向别人学习也弹给别人听,琴童之间家长之间也要多交流。
  6. 学习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合孩子弹的曲目。眼看着别人的孩子弹到李斯特了、拉二了也不用着急或者跟风,那不一定适合自己,曲目的选择应与孩子的性格、表现及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相匹配。
  7. 学音乐学到一定的程度是文化的体现,一定要夯实文化基础,文化底蕴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音乐作曲家本身就是思想家,他们的思想非常深邃甚至有着哲学的高度,如果孩子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内涵无法理解,没有这些作为底蕴作为基础,即便孩子练得再辛苦,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对学弘的未来陈妈妈表示没有刻意地设计,当钢琴演奏家固然好但也辛苦,作为普通的音乐工作者也非常好。很多事情可遇不可求,应该顺其自然。陈妈妈认为成长比成才更重要,在快乐中成长,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平平淡淡才是真。

关于铁顺顺

第一届北京国际肖邦青少年钢琴大赛少年组金奖得主铁顺顺和妈妈

本次国际肖邦青少年钢琴大赛少年组金奖得主铁顺顺的妈妈是一位普通的钢琴老师。在妈妈印象中,顺顺是在各方面颇有天资的孩子,例如语言方面,他十个月会讲话,一岁时候能自己讲故事,英语没有经过额外的培训却能在同样的课程中表现得比较突出。音乐方面也不例外,在顺顺三四岁的时候,并没有教过他任何音乐知识,他却自己能把一些旋律片段弹出来,发现他有着很好的音乐记忆和模仿能力。那时候还没有想过走专业的道路,一直到8岁才真正到北京学琴。

走上专业音乐的学习道路是异常艰辛的,此中艰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辛苦与劳累,重要的是在求学方面,艺无止境。为了顺顺的音乐学习,铁妈妈辞去了原本的工作来到北京,作出了非常大的牺牲。虽然家长已经是成年人了,也觉得在北京学习实属不易,同时佩服顺顺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因此,铁妈妈认为是否走专业音乐道路是极度需要慎之又慎去考量的问题。家长首先自己要具有非常高尚的品格,才能让孩子的艺术道路走得远,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作曲家的心灵都是高尚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仅仅是蛮练、苦练或者是家庭的文化氛围不够、读书不够,都成就不了孩子。除了音乐以外,阅读各种书籍,关于文学、绘画、建筑、影视作品等其他的艺术门类,所有关于美的艺术,都应该引导孩子去接触学习和吸收。顺顺小时候练琴其实很少,即便是现在练琴也不算多的,他更多的时间是吸收其它的知识,头脑的视野足够宽广才能理解作曲家高深的内心世界。音乐的语言非常难理解,声音的理解错一点,琴上的“话”就会说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是像弹奏肖邦或者莫扎特这样更注重心灵的作曲家的曲子,文化的积淀显得尤为重要。现在许多琴童家长们非常拼,铁妈妈认为其实我们其实反而需要静下心来,自己思考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孩子的思想,尤其是对于艺术道路,如果没有思想地弹琴就如同读一篇白开水一般的论文。

她还认为,专业学音乐,天赋是必须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如果孩子并不具备一定的天赋才能,走到一定的阶段其实是痛苦。技术上的行与艺术上的行,是两种不相同的概念,如果家长的决策错了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一生的痛苦。不是所有学音乐的孩子都适合走专业音乐道路,都应该上专业音乐学院,但是如果适合自己,那么就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

在平常的生活中作为妈妈理应照顾他,但是在学习中妈妈更像一位同伴、一位好朋友,能玩到一起,也能学到一起。这造就了他与妈妈一样有着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心态。给予顺顺更多温暖更多爱,那么他的音乐也很温暖,他也能感动别人。顺顺的演奏并不在于技术有多高,而是他的音乐能与心灵合为一体,真诚是他非常宝贵的品质。当然,顺顺也有厌学的情况,贪玩或者练琴时心不在焉,铁妈妈认为这种情况下是做无用功,方法是先让他不弹,可以跟他谈谈心甚至带他出去玩。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原则性的问题绝对不妥协,必须要指正。妈妈教育孩他作为男孩子,天生就应该更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在社会上要赢得尊重就得付出努力。这样的观念也让他能更认真严谨地对待自己钢琴的学习。

对于顺顺接下来的培养,铁妈妈希望他能继续安心学习,以后能成为什么是顺其自然的。即便是当钢琴家,也一样是以平常心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事情,只不过钢琴家面对的人群比较大,而作为一个普通音乐工作者,例如,做钢琴基础教育的钢琴老师,则面对的人群相对没有那么宽泛,仅此而已。她并不认为做钢琴家就荣耀,做老师就没有幸福值。

关于叶方舟——

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少年组的第一名叶方舟

编者按:由于未能把握机会当面采访叶妈妈,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请她以微信、邮件发文字的方式采访,以下是叶妈妈关于叶方舟学琴的文字——

2016年10月31日,北京,秋高气爽。

“方舟,练琴了”,妈妈第一嗓。“叶方舟,已经到时间了,该练琴了”,爸爸第二嗓。

稍后,琴声响起。琴童的一天开始了。

头天晚上,叶方舟荣获了首届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少年组的第一名。他的恩师,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邵丹教授发来贺信:“特别高兴方舟能取得这么好的比赛成绩。方舟是个热爱音乐并对音乐有独特见解的孩子,希望他能继续享受音乐,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进取。他的未来一定很辉煌!再次祝贺!”

当太阳再次升起之时,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时,必须重新出发。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全世界都知道。方舟找出了肖邦练习曲的谱子,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当初邵老师作出的标记与批注。蓝色是第一次听方舟弹奏肖二时的错误;红色是第二次听时的错误;绿色是第三次听时的错误。然后,页白处第一次的蓝色十条注意事项,第二次的红色注意事项,第三次的绿色注意事项。老师教过的每一首曲目都是这样认认真真地标注着,方舟的进步就在这些标注中一点一点累积直到附中升学考试名列第二。这些邵老师标注过的谱子,方舟从中国背到美国,又从美国背到中国,从不离身。

叶方舟在父母眼中不是天才儿童。因为6岁才开始学习钢琴,纯粹是因为想给他找点事情做,填满他的空白时间。没想到,小方舟把这台二手琴当成了大玩具,居然能成天趴在上面一个键一个键敲来敲去听声玩儿。然后就业余学习了小汤,拜尔,车尔尼,他弹得特别开心。每天放学回家后至少可以弹一个小时,不需要家长监督。小方舟喜欢迎接一个又一个新曲子,觉得自己能弹了就非常牛。不希望细抠,只是弹奏并听到不同的旋律就好了。我们也随他,弹琴的孩子左右脑得到了锻炼,聪明又能坐得住,老师也夸成绩好。直到两年后,机缘凑巧遇见了专业启蒙老师王遒。

作为父母我们一直固执地认为,方舟之所以现在走上了钢琴演奏的专业道路,跟认识王遒老师休戚相关。王老师风度翩翩又博学多才,一下子走进了小方舟的心灵。看到王老师琴弹得好且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尊重,小方舟曾经扬起小脸告诉我:“妈妈,以后我也要像王老师那样当一个钢琴大师”!我和方舟爸爸只是当作笑谈,长大了有的是选择,何必一定要只弹琴。但是,我们错了。方舟开始把所有可以玩的时间全部用来弹琴,弹琴,弹琴!不厌其烦地从最最基本的击键开始重新学习弹奏钢琴。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乐,在小学3年级末的时候,方舟自己坚定告别了喜爱的中关村二小,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4年级,师从黄亚蒙副教授。

黄亚蒙老师是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中国钢琴家,她曲风简明大气。方舟受老师影响,从此开始泡在音乐书籍里,了解作曲家,了解曲目创作背景,了解各门派乐评家们的观点。得知方舟获奖后,黄老师也给方舟鼓励:“叶方舟是我教过的极少的几位非常有天赋的孩子之一。当然这样的孩子其实教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自己太有主意了。很高兴他经过后面几位老师对他的训练,现在既能发挥他的才能,又能在规矩里面演奏了。难得的是他不像其他学生一样好像是按照老师说的完成作业似的演奏,而是在展现他自己内心的音乐。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跟他自己非常热爱音乐相关。我希望他今后能够继续努力。这个比赛只是他整个人生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希望他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且永远热爱音乐。”

《热爱音乐》,是啊,印象主义的鼻祖德彪西就在这本经典随笔集里用力地探讨着音乐,作曲家,社会和人生的关系。作为琴童妈妈我是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的粉丝,虽然未曾谋面,但是周老师睿智豁达的人生观及高尚的音乐素养让我们高山仰止。跟着周老师,我们走进奇妙的音乐世界,调整“关怀强迫症”和“成就焦虑”。无论方舟是在国内求学,还是到了美国,师从Martin Canin教授,Ernest Barretta教授,Yoheved Kaplinsky教授,我们都尽最大的可能,让方舟在音乐的大海里遨游,在琴弦上飞翔。

借周海宏教授的观点,父母培养孩子的最终极目标是什么?幸福和成功。幸福是自己的体验,成功是他人的认可。人生不是冲刺赛,而是马拉松。相信孩子,相信未来!

 

采访:李少璐/彭彦婷

文字整理:彭彦婷

编辑:刘露蓉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赞 (0)

猜你喜欢

下一篇: »上一篇:«